为贯彻落实国家麻醉质量控制标准,提升高原地区麻醉学科诊疗水平,8月6日至7日,由青海红十字医院主办的“2025年国家级青海省麻醉质控培训暨高原地区麻醉新进展培训班(Ⅲ期)”在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政楼三楼学术报告厅胜利召开。本次培训以“质控标准化、技术精准化、管理规范化”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400余名医护人员参与,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示教相结合的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麻醉学科发展新动能。
聚焦质控核心,铸牢麻醉安全防线
作为本次培训的首场专题,我院麻醉科主任王学军主任医师以《麻醉质控指标解读及无痛支气管镜的麻醉》拉开序幕。他系统解读了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麻醉质量控制指标,结合高原地区患者呼吸功能代偿能力弱、低氧环境耐受性差等特点,强调“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随访”全流程质控的重要性。“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麻醉风险系数较平原地区增加37%,必须通过严格的指标监测实现风险预警。”王学军主任以无痛支气管镜麻醉为例,详细演示了如何通过靶控输注技术(TCI)精准调控麻醉深度,将患者术中缺氧发生率控制在0.3%以下,为基层医院提供了可复制的临床方案。
培训现场,学员们围绕“高原地区麻醉质控校准规范”“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呼吸支持策略”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明确了薄弱环节,尤其是针对无痛支气管镜的术前评估流程,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临床困惑。
深耕临床痛点,破解高原麻醉难题
针对高原地区支气管痉挛、低体温等高发并发症,本次培训设置了多场专题授课。化隆县人民医院刘妍霁主任医师的《支气管痉挛—寂静肺的围术期管理》课程,通过3个典型病例解析,总结出“预扩容—阶梯式解痉—呼吸末正压(PEEP)优化”三联方案,有效降低了高原患者术中“寂静肺”的发生率。而青大附院副主任医师梁燕主讲的《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则聚焦高原产妇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差异的问题,受到基层妇产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患者麻醉管理成为本次培训的重点议题。李长安副主任医师结合多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麻醉数据,分享了“容量治疗个体化”“多模式镇痛”等实践经验。
实操赋能基层,提升技术转化能力
8月7日的实操示教环节,我院麻醉科团队围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开展“手把手”教学。 “以前我们开展神经阻滞全凭经验,现在通过超声可视化技术,穿刺命中率显著提高,患者术后24小时VAS评分平均下降4分。”参与实操培训的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马亚平医师感慨道。本次示教共设置5个模拟操作工位,覆盖腰方肌、坐骨神经、椎旁神经等8类阻滞技术,帮助基层医师快速掌握精准麻醉核心技能。
辐射高原地区,推动学科协同发展
作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本次培训不仅授予10学分的继续教育认证,更搭建了“省级专家—市级骨干—基层医师”三级交流平台。计划通过远程病例讨论、手术带教等方式,持续提升基层麻醉服务能力。
王学军主任表示:“高原地区麻醉学科发展仍面临人才短缺、技术不均等挑战。未来,我们将以‘质控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每年培养多名基层技术骨干,力争三年内实现全省县级医院麻醉质控指标达标率提升至85%以上,让高原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优质的麻醉服务。”
文/图: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