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查看详情

【写在医师节】麻醉学科:迈向有力临床科室的坚定脚步

来源: 青海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  日期:2025-08-19 10:51:43  点击:18 
分享:

麻醉医师:有力临床科室的奉献与担当

 

 

申乐1,李天佐2,黄宇光1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图片
 
 
 

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麻醉学科已成为覆盖围术期全流程、支撑多学科协同、保障全民健康的核心临床科室。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的全球排名持续提升,麻醉学科的发展轨迹彰显了其作为“有力的临床科室”在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国家健康战略中的关键作用。麻醉学科以其独特的临床职能、完善的质控体系、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坚实的人才梯队,为医疗机构的高效运转、患者安全的有力保障与全民健康的共同守护的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

 

米勒之声
,赞3327

 

1

健全质控体系,临床质量持续提升

麻醉学科作为核心临床平台,其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 “压舱石” 作用。一所医疗机构的高质量运行,离不开一个能统筹围术期安全、支撑多学科技术突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麻醉学科。从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的系统评估与风险优化,到术中对呼吸、循环、神经等多系统功能的精准调控,再到术后镇痛管理与快速康复指导,麻醉学科构建了覆盖患者诊疗全周期的 “安全防护网”。这种全流程参与不仅为外科技术向高难度领域(如器官移植、微创外科、高龄患者手术等)的突破提供了安全边界,更显著提升了危重患者、复杂合并症患者的诊疗成功率。数据显示,我国麻醉相关死亡率已下降至1/20 万以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成就的背后,正是麻醉学科作为临床科室对医疗质量底线的坚守。

2011年,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作为首批国家级医疗质控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麻醉质量规范化管理进入系统化阶段。2018年,全国各省级麻醉质控中心实现全覆盖,国家麻醉专业质控网络不断向纵深延伸。从2023年至今,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指引下,省-市-县三级麻醉质控中心联动的框架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国家质控中心通过主题调研、问题导向,提出全国范围的麻醉质控目标,并通过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质控中心逐层推广,有力推动了国家麻醉医疗质量同质化进程,为国家医疗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学科高效赋能,服务半径不断扩大

1989 年,国家卫生部正式发文明确麻醉学科为临床二级学科,彻底摆脱了 “医技科室” 的定位局限,这一里程碑式的决策为学科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后的 36 年间,麻醉学科的临床职能不断丰富:从单纯的 “术中无痛” 技术操作,逐步扩展为涵盖术前评估、术中管理、术后康复的 “围术期医学”。2018 年,国家卫健委联合七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21 号文件”),成为推动麻醉学科向 “有力临床科室” 迈进的关键节点。

通过这些麻醉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麻醉学科的服务场景已从传统手术室延伸至内镜中心、介入导管室、产房、急诊科等手术室外区域;麻醉医学的服务对象从住院患者扩展至日间患者、门诊患者、慢病患者等更广泛群体;麻醉医疗服务内容从术中麻醉拓展至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慢性疼痛管理、癌痛姑息治疗等舒适化诊疗领域。这种职能拓展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 “舒适化医疗” 的需求,更重塑了公众对麻醉学科的认知。

 

3

瞄准民生需求,解决百姓急难愁盼

2018年,在国家卫健委的统筹下,全国 900 余家医疗机构作为试点单位,通过规范技术流程、培训专业团队、优化服务模式,系统性提升分娩镇痛服务能力。此前,我国分娩镇痛率长期低于10%,许多产妇因对疼痛的恐惧而放弃自然分娩。试点工作开展后,通过推广“椎管内分娩镇痛”等成熟技术,全国分娩镇痛率在短短 5 年内跃升至 50% 以上。其中,部分大型公立医院及产科专科医院的分娩镇痛率稳定在 80% 以上。这一突破不仅让产妇得以在安全、舒适的状态下迎接新生命,更以“无痛分娩”为支点,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2024 年,国家卫健委进一步部署 “分娩镇痛全面普及行动”,要求 2025 年底前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分娩镇痛率达到 60% 以上,麻醉学科正以临床能力为更多家庭的“幸福时刻”保驾护航。

2022 年启动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则聚焦人民群众对 “舒适化诊疗” 的迫切需求。长期以来,因缺乏专业的疼痛管理支持,许多患者对胃肠镜、气管镜等有创检查存在恐惧,慢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等)患者的诊疗需求也未被充分满足。针对这一现状,麻醉学科充分发挥在疼痛机制研究、镇痛技术应用与药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推进“无痛医院”建设,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个体化镇痛方案。尤其在晚期癌痛管理领域,麻醉学科通过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镇痛(PCA)” 等技术,结合多学科会诊(MDT)模式,使晚期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显著提升。麻醉学科与安宁缓和医学领域合作,为终末期患者提供 “舒适化临终关怀”,让他们有尊严地告别,体现了医学的人文关怀。

 

米勒之声
,赞3757

 

强化人才梯队,创新推动持续发展

麻醉学科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离不开学术创新和人才梯队的双轮驱动。学术创新是麻醉学科保持临床活力的核心动力。中国麻醉学者们“临床问题导向、科研协同攻关”,依托学协会和学术期刊等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推动了一大批麻醉技术的规范化与精准化。在新型麻醉药物研发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镇静镇痛药已实现临床转化,打破了进口药物的垄断。中国麻醉学者在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WFSA)担任常务理事,在一些国际和地区学术组织中,越来越多的中国麻醉学者担任重要的学术任职。《中华麻醉学杂志》汇聚全国顶尖学者智慧,分别于 2018 年、2024 年两次凝练“中国麻醉学科亟待解决的十大科学问题”,聚焦围术期脑保护、慢性疼痛机制、麻醉药物长期影响等前沿领域,为学科创新发展锚定了更新更高的坐标。

人才队伍是临床能力的根本保障。麻醉学科作为国内首批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科之一,已构建起 “院校教育 - 规范化培训 - 专科培训” 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麻醉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强调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模拟教学、术中带教、病例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大批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精细化操作能力的青年医师。截至 2023 年,全国麻醉医师总数较 2018 年增长 40%,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从 0.6 人提升至 0.8 人;同时,麻醉专科护士队伍从无到有,总数突破 3 万人,在围术期护理、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支不断壮大的人才梯队,为麻醉学科临床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学科未来向更广阔领域(如老年麻醉、急诊麻醉、远程麻醉质控等)的拓展储备了力量。

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安全麻醉,品质麻醉”的行业规范,全国麻醉学科应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向死亡错误学习,持续完善行业流程,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更好助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麻醉学科在要带头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并按照方案中对麻醉手术提出的要求,健全科室质量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提升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医疗文书书写与管理。各医疗机构麻醉科应当健全麻醉科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对制度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以及《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相关要求、规范开展围术期麻醉手术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与分析、全面推进《麻醉记录单标准》(WS 329-2024)的规范实施。同时,麻醉学科还要狠抓麻醉临床中存在的其他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如老年人和婴幼儿麻醉、手术外麻醉、整形美容麻醉的乱象等,全国一盘棋集中整治,确保患者安全。从平台支撑到质量保障,从政策赋能到民生服务,从学术创新到人才培育,在迈向“十五五”的道路上,麻醉学科必将以其更全面的临床职能、更完善的质控体系与更深厚的社会价值,做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不断彰显“有力的临床科室”的时代担当,持续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更大的动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好医师这个宝贵的社会群体,为的是更好的拯救更多的患者。健康中国,民生关切,敬畏生命,不分彼此。在医师节之际,让我们一同致敬医师,护佑生命,从生育友好型社会,到老年友好型社会,从日常身边做起,从民生福祉做起,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追求而接续努力。

 

 
来源:麻醉安全与质控
米勒之声
,赞406
图片
 

致敬中国医师——第六个中国医师节,麻醉科这样度过!

致敬医师节 | 北京协和黄宇光教授:时代给了我们自信的底气

致敬医师节丨武汉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医疗扶贫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医师节专题丨于布为教授:好学善思躬耕麻醉医坛,守正创新掌舵学科风帆

献礼医师节:来自麻醉医生和内镜医生的共同表白!《Mojito-无痛胃肠镜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